2025年9月5日-6日,中国数字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前沿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顺利举办。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和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勇教授受邀出席并作大会特邀报告,同时在圆桌座谈会上就数据要素相关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为数字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此次会议由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郑尊信院长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曾燕教授共同主持,汇聚了众多国内数字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汪寿阳院士、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副校长等众多国内数字金融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与会者聚焦数字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框架、关键议题与方法路径,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9月5日座谈会伊始,郑尊信院长与曾燕教授介绍了研讨会的背景与目标。接着,与会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汪寿阳院士以“AI引领经济学范式重构”为题,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副校长围绕“理论—教材—案例—共同体夯实自主知识体系”、广东金融学院易行健校长以“厘清命题与边界,稳步推进知识体系”为题,天津大学熊熊副主任围绕“行为影响与外部性应对”、《管理世界》编辑部闫妍主任聚焦“数字金融”赛道与案例方法,围绕数字金融的学科体系建设、数据要素定价、理论与案例结合、金融外部性治理、方法论革新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周勇教授强调,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然而,目前数据要素在定价与估值方面仍缺乏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框架,进而影响了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要素定价与估值框架迫在眉睫。
周勇教授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本身具有“中性”属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模型与程序设计往往受到设计者主观偏好和认知局限的影响,可能会引入偏差,从而对研究结论产生显著影响。这就要求研究者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字金融研究时,必须高度重视算法与方法的选择。
基于对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思考,周勇教授针对重大研究项目提出了具体建议。他指出,重大研究项目应将数据要素的计量、估值与治理规则设计作为重点内容,为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9月6日下午,周勇教授以“复杂场景下数字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前沿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为题作了一场大会报告。周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数字金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深层驱动。研究采用复杂网络理论、行为金融学及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等技术,揭示数字金融在政策治理、风险防控中的实践路径。提出构建本土化数字金融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方案,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参考,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技术革命性突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金融发展范式。
与会代表在现场开展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数字金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共识,并为未来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勇教授的大会报告以及在此次座谈会上的精彩发言,充分展现了华东师范大学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前瞻性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实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合作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在统计交叉科学领域的优势,积极开展数字金融相关研究,为我国数字金融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数字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